政治经济属于理论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卡尔·马克思 》。《列宁选集》第2卷,第588页)政治经济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的各门科学中居于基础性学科的地位,是经济学科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 。

一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的含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 “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贫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经济与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与经济学(economics)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在他所著的《经济论》中,把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首次用“经济(Okovoula)”一词来概括, 意指家庭管理。经济学便成了研究家庭(奴隶主家庭或庄园)管理或规划的学问。在希腊文中 ,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两个词组成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在《政治学》的第一篇讨论治家问题,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什么是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家庭经济问题。从近代以后,经济学的含义逐渐超越了这种狭隘的概念,成为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一门科学。它包括很多具体的学科,如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等。

    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及政治)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 蒙克来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 “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尽管如此,因为重商主义者仅仅把研究视野停留在流通领域,其研究方法只是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一些肤浅的说明,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科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当时,工场手工业制度已在英、法等国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但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尖锐,代表产业资本家阶级利益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其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证明封建制度必然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运动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年),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其完成者。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自1776 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以后,经济学才越来越成为最受重视的科学。但是,由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刚刚确立,各种经济矛盾尚未充分暴露,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自然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其理论体系及观点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认识只是初步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19世纪30年代以后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化,抛开经济运动本质,辩护资本主义永恒不变的社会制度,只研究经济现象,即在既定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经济如何运行和发展问题,则成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历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而绵延至今。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若干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背景资料: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一方面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也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作家还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理论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已被实践所证实,是普遍适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涅夫人(1887年1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0页。)。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个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发展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所处的时代,主要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二次战后新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局部调整和变化,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过程,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结论,极大地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其次,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主义实践超出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料,都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不发达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科学的、完全正确的,但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苛求前人为未来社会主义实施提供具体的现成方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回答的人类社会先进思想提出的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列宁认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列宁:《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 》第1卷,第203页)邓小平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经济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宝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本网页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网工作室制作维护
     Copyright©200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