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导航 | 课程简介 | 教学大纲 | 在线学习 | 经济学家 | 视频下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少年时代就读于伊顿公学。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1905年获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留校期间向马歇尔(A.Marshall)和庇古(A.C.Pigou)学习经济学。1906年底参加文官考试,被分配到财政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经马歇尔的推荐,返回剑桥大学并讲授金融学。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的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资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印度的通货与财政》。由于此书的影响,1913--1914年期间他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政的委员,并于1915--1919年调任财政部担任顾问。1919年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会后,他写成了《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强烈反对向战败国的德国索取过多的赔偿,认为让德国支付巨额赔款不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此书使他成为国际社会上颇有影响的政治经济问题评论家。此后,他一方面执教和著书立说,出版了《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等一系列著作;另一方面,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1941年出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被封为勋爵,随即被选为上议院议员;1944年以英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积极参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
    凯恩斯并未受过系统的经济学训练,然而,对现实问题的关心使他逐渐对经济学问题的探索发生兴趣。他早期的著作都是探讨从实践中的政策问题所产生的各种主题:德国战败赔款和支付问题,英国恢复金本位以及货币改革等问题。直到1930年所发表的《货币论》中,他才开始力图把其经济思想纳入一个理论体系中。并且,直到在1936年所发表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他才最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结构,第一次以系统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说。他一反新古典学派的竞争均衡、边际生产力、货币中性论等理论传统,提出了总需求不足、非充分就业均衡、不确定性、流动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论概念,着重于对经济总量的分析,用以说明经济危机、长期萧条和失业的现象,并且,进而一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传统,提出了一套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主张。这些均被视为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划时代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凯恩斯革命”。(引自:《政治经济学大辞典》/张卓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2 第8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