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范畴。人们对实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曾经对实践有过各种不同的理解,但都是不科学的。唯心主义从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前提出发,否定实践的客观性,总是将实践归结为某种精神活动。如主观唯心主义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将"行"完全消融于"知"的精神性活动中;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则将实践理解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精神性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虽然也常常谈到实践,但由于其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局限,往往不懂得实践的能动性和社会性,仅仅将实践归结为人们的日常行为、道德活动或个人修身养性之类活动。如费尔巴哈就将实践看成是人的饮食起居之类的个人活动,是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活动。随着近代实证科学的兴起,一些人开始重视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作用,但往往将实践简单归结为自然科学的实验,并局限于认识活动中,因而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将实践归结为精神性活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反对将实践等同于动物式本能活动的旧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实践指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依靠本能活动维持自己生存的,换言之,动物的存在方式就是本能活动,而人是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首先,人类生存并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是存活,而存活就必须有一定物质生活资料,这些物质生活资料不能象动物那样直接取自自然,而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其次,人与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是人能进行理性思维,具有自我意识,而这正是实践的产物。再次,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从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到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所以,人是在实践中使自己脱离自然界而作为一种社会的存在物站到了自然界的对立面的,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征与属性皆在实践中。为深入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需要具体了解
实践的特点① 、实践的形式②、及实践的主体与客体③ 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