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第一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问题所取得积极成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论述,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一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公有,实现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他们从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第二, 实行按劳动量分配的制度,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劳动者还只能按劳动而不能按需要分配产品。
  第三, 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将消灭阶级与阶级差别,进入无阶级的社会,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四, 国家的消亡。过渡时期结束、阶级消灭以后,国家也就消亡了。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国家就会自行解体和消失。”
  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经典论述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以科学理论和方法从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上,对社会主义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因此,具有科学价值,与空想社会主义迥然不同。但也应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论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情况为根据的,是与他们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思想相联系的。那时毕竟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去认识,因而这种设想不可能十分准确、完整。而且,他们一向不主张过细地描述未来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不想为后人提供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只是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将来究竟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变革,需要直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去探索。恩格斯已认识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经验,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自觉建设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探索
  列宁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为现实,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本质特征,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等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强调要“以绝对确定的东西为出发点”,就是说要从实际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但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却未能继续沿着列宁的正确思路进行探索,并形成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因而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就不能不存在某些局限。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国初期,由于没有经验,我国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某些做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等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的特征等问题提出过一些重要思想。但也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没有“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是我们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总结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各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清楚的,如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应实行公有制,在政治上应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在思想文化上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等。正是依据这些原则,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和基本制度。但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不仅在基本制度上,而且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真正显示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对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解决好。这里的原因,主要是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僵化倾向,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过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的萌芽时期。邓小平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的观点,主张从我国实际出发,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这可以说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最初思考。1975年的整顿,实际上是后来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的先导,与60年代初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中期以前,是邓小平主要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阶段。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绝不能干扰它、冲击它,从而逐渐形成了“生产力标准”的基本观点。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他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1984年6月,他更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而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观点。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邓小平比较集中地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联系中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这就清楚地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至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